挂钟图片

ysladmin 8 0

古代没有钟表,你说古人是用什么方式/方法来计时的呢?

1、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挂钟图片-第1张图片-七天装修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2、刻

挂钟图片-第2张图片-七天装修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3、更

挂钟图片-第3张图片-七天装修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小青同学由远而近介绍一下计时历史。

古文明时期

远古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早依靠太阳的投影来分辨时间,例如古埃及的方尖碑和古希腊的日晷。

(古埃及的方尖碑 图片cr 侵删)

10世纪

水钟、焚香钟以了人燃烧的蜡烛逐渐成为计时装备。

(水钟 图片cr 侵删)

11世纪

由于制作水平的改进,沙漏被视为一个可靠的准确的计时工具。

(沙漏 图片cr 侵删)

我国古代的计时装置大约在战国时期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按照其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运用天文原理来计时的日晷。日晷一词中的晷,本意有影子的意思。日晷的原理就是利用了太阳的投影的方向来计时。一般来说,日晷由晷针与晷面两部分组成。晷针与地轴平行,晷面与赤道平行。当太阳升起时,晷针的影子就投向刻有十二时辰晷面,古人就可以用它来计时。但是,日晷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在夜间或者阴天使用。

第二种是利用流动的物质来计时的漏刻与沙漏。漏刻在我国古代最早记录是在《周礼》中。漏刻是由漏壶与标尺两部分组成,其大致的计时原理是利用漏壶中水流的流入或者流出,标尺对应壶内的水位就是当时的时间。后来,因为漏刻在冬季容易冻结而无法使用,古代人改用流沙计时,这便是沙漏。

第三种便是利用机械结构计时的浑天仪。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于公元117年设计制造出了完整的浑天仪。后来,唐朝著名僧人一行等人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制造出了利用水力运转的水运浑天仪。水运浑天仪能够实现自动报时,可称之为是机械类时钟的鼻祖。

除此之外,古人还会燃烧香盘、蜡烛等物品来计时。到了1580年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将机械自鸣钟传入了中国。到清朝康熙年间,民间出现了自鸣钟作坊。至此,机械钟表逐步从宫廷流传至民间。

谢邀,古代没有钟表是怎么计时的?

古人在古代计时,白天靠太阳照物的影子发明了“日晷”以太阳偏移,物体的影子也随着偏移来判断时间,如果碰上天阴下雨或晚上,古人又发明了“滴水、漏沙”来计时,古代打更的,捣钟的都是根据这些计时器来报时,古人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大约不到15分钟,古人又以十二地支来代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以现代的俩小时为一个时辰,一昼夜共十二个时辰。在古代古人还留意公鸡打鸣,以鸡叫几遍来确定起床时间,当然古代劳动人民也就知道个白天黑夜,日出而作,日落而回。

我们怕错过时间,常常用钟表或手机来设置闹钟。古人没有钟表,靠什么来计算时间呢?清朝大臣曾国藩小时候非常勤奋,睡觉时也上“闹钟”定时。他在睡觉的房间里放一个铜盆,铜盆上方用绳子悬一只秤砣,和绳子十字交叉绑一炷点燃的香。这炷香慢慢燃烧,逐渐烧到了拴着秤砣的绳子。绳子燃断,秤砣“咣当”一声掉入铜盆。曾国藩就这样被叫醒,开始读书。

其实这种“闹钟”不是曾国藩的独创,用一炷点燃的香来报时的方法,在清代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了,古人称之为“香钟”或“火钟”。“香钟”的工作方法是这样的:把一支粗细均匀、燃烧速度稳定的香放在一个船形的槽里,在香的末端用细线系一只铜铃。这支香燃烧到拴铜铃的地方,铜铃就落在下面的金属盘里,人们听到响声,就知道预定的时刻到了。这种“火钟”也叫“火闹钟”。因为香的材质、外部的风力等原因,火钟计时往往不是很准确,只能大概地掌握时间 除了火钟外,还有利用水来计算时间的水钟。

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一种滴水计时的水钟,又叫刻漏。最早的刻漏是一只陶制的壶,叫做漏壶,壶的底部有一只极小的出水孔,壶内有一支带有刻度的箭。壶内的水缓慢地漏出,随着水位的下降,箭也逐渐下沉。根据箭上和水平面对应的刻度,人们就可以判断时间的长短。这种刻漏主要用在军事上,用来掌控和把握战场上的时间。后来,刻漏逐渐发展成熟,结构也变得复杂起来。单只漏显巫成 只漏壶,材质也由陶变成了铜。几只漏壶由高到低呈阶梯形排列,最高的漏壶里注满水,水流经过下面的各个漏壶,缓慢而均匀地漏到最低的漏壶里。最低的壶里放着木箭,壶里的水多了,木箭就浮起来,根据箭身上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时间。单层和双层刻漏可以计算一小时到几小时的时间,多层刻漏可以掌握更长的时间。

宋代时,刻漏广泛地运用在皇室、官府和民间,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计时工具。这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刻漏的准确性随着环境的干湿、冷、暖发生着变化。因此,人们在使用刻漏时特别注意对日晷和星宿的参照,时间掌握得越来越精确。由此可见,虽然没有钟表,古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还是能有效地掌握时间的。